Français English 中文
校园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法风采 > 校园生活 > 正文

法国游学一览——韩颢颐同学对巴黎一行的总结

发布者:发布日期:2018-04-12 来源: 返回

第零话归程

当我走下舷梯之时,熟悉的字样再度映入眼帘,熟识的语言亦尽数飘入耳畔。疲惫并未散离,思维却愈发活跃,过去的经历宛如一幕长剧,在脑海里循环播放。

走过最后一道关卡,我将护照郑重地收在包里,赴法八日的行程也由此结束。作为我的首次出境游学,这番旅行必不是寻常的,其中诸多细节等待着发掘和思考。

归来携带的纪念品中,我独喜欢一个简易的音乐盒。深夜,寂静独处之时,指间轻轻拨转,清澈而灵动的《LaMarseillaise》旋律即悠悠飘扬,于是沉醉,巴黎的别样感觉与回忆一并涌来。

朋友,请不妨也在心中想象起这样的旋律,伴着独特的气氛,共同对这流逝却似犹存的经历,截取其中的重要片段,作一番有趣的回顾。

 

第一话初始

赴法前的手续及程序,早在学期初就已开始了。随着日程的逐渐迫近,护照办理、机票及酒店预订、保险购买、申根签证等一系列事务,以其事项之繁、效率之低而颇显麻烦。尽管如此,这些事项最后也终于完成。

终于,北京时间2月1日凌晨,我登上了前往巴黎的班机。长达11小时的呼啸过后,是又一个清晨的曙光。想象中的佳境,如今与我重聚。

 

第二话高中

路易大帝高中(Lycéedu Louis-le-Grand,LLG)坐落在巴黎拉丁区,自路易十四以来,几经废除重建,如今已是饱经沧桑。LLG的周边,索邦大学对面而立,先贤祠仅有一街之隔,圣母院也相距不远,因此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与古典的学术环境。  

不同于国内的高校,LLG从外部看与写字楼曾无二致。从一个不显眼的小门走入高中望来,一幢连体的教学楼将操场和花园分隔开来,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和大学预科生,也依据楼层相互分隔。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法国预科学校的面貌。

LLG的课堂教学,更加偏向思维拓展而少概念解释。我们与法国同级的同学虽然进度相似,在实验和习题等课上却有着不小差异。

实验课总体比学院优秀,主要体现在设备、流程和技能上。设备方面,这里的全信息化设备,支持更加繁密多样的操作模式,允许实验者进行信号的复杂分析;流程方面,这里极为看重实验步骤的原理诠释,对出现的错误和数据误差也力求可靠的解释,而这正是我们同期学习时相对欠缺的部分;技能方面,这里的学生独立实验技能普遍更强,这也是我的相对短板。

而在习题课期间,经搭档推荐,我得以在黑板前演示做题,而正是此次做题过程,使我再次注意到中法数学思维的互补性。法方非常注重体系知识,倾向“一般→特殊”的标准演绎方法;而中方常常会进行“特殊→一般”的归纳,完成体系的演绎构建。前者可以保证数学推演的绝对严格,而后者在更多的实际应用中,能够高效解决问题。

当然,基于一次课程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片面的,但是管中窥豹,终究能有所得。除去参与课程,我们还参观了高中里的仪器博物馆。几百年间的教具、仪器、图纸陈列面前。随着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此前窥得的特点并非偶然,而是一所高校数百年的学术积淀。

如此古典宁静之所,我自心向往之。那教学楼顶端的日晷,刻着时间的尺度,亦镌有一位来访者的衷心欣赏。

 

第三话みんな

我在法国搭档Lea家里度过了愉快的三天。

必须说明,我们每位同学所对应的搭档,家庭环境可谓大相径庭。Lea的家庭属于法国的普通中产家庭,住在巴黎城外的公寓楼里。虽然Lea的父母都不是巴黎本地人,但他们经过多年打拼,努力地融入了这个大城市。当然,他们也是非常传统的法国知识分子,在与他们的相处及对话中,时刻可以感受到一种书卷中的文雅气息,这种气质也默默影响着我。

因为工作原因,我与Lea父母的交谈往往只是在餐桌旁进行。由于Lea的家庭曾经接待过美国留学生,他们特别热衷于发现和比较中美文化与法国文化的差异。尽管他们似并不很了解中国,令我高兴的是,送给他们的木雕礼物,应该还是颇受喜爱的。

而对法国的小伙伴们,我却有着极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法国同学有着强大的热情感染力。跟随着小伙伴们,我们游览了艺术区Montmartre,也领略了Versailles的伟观。法国同学细致而自豪地介绍着法国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内涵,其间法式幽默和吐槽时有可见。到达的每一处,都留给我们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另一方面,法国同学的某些习惯,也无法令我适应。且不谈常有的拖延时间(话说迟到已是大家习惯的事情了),仅仅在酒会时,烟雾缭绕,杯盏不辍,作为他们流行的体验,我却很难理解。此外,法国同学对于fête的欢迎也大大超出了想象,常至深夜一点的狂欢,充斥着单调重复的酌酒、聊天与跳舞。或许,唯一让我十分佩服的,就是他们在如此高密度的狂欢过后,依然能够保持白天清醒而高效的思维吧。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求同存异。因着这条原理,对于这些差异,我们客观视之,而不做过度评判。

 

第四话文与歌

巴黎(尤其是拉丁区)蕴藏各处的书籍文化,影响深远。站在每个街角望去,总有三四家书店排列开来。走入店内,店长会笑着寒暄几句,并帮助寻书;而在大型书店门口,还摆有附近居民捐赠的整齐的旧书,标价在0.2-2€不等。书店总是挤满着求知的信徒,我亦不由得融入这一氛围,体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享受的最大尊重。

再来谈谈法国的音乐剧。法国音乐剧起源于对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模仿和再次发展,自1989年音乐剧《Starmania》首演以来,一系列优秀作品,以曲折的故事情节、通俗的唱腔、华丽的布景舞美,历来深受法国观众欢迎。法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音乐剧学院,对演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深造,同时重视剧本的编写组织,诞生了如《NotreDame》《Roméoet Juliette》等经典之作。如今,音乐剧甚至与影视产生联系,演员、脚本跨界现象也极为常见。

热衷于法国音乐剧的我,受Lea母亲的邀请,观看由1992年同名电影改编的音乐剧《LeBodyguard》。

演出在巴黎的一座室内体育场进行,内部的布景则略类似于人艺的话剧剧场,但是增加了许多舞台灯光和特效装置。演员的对白略慢于日常对话,清晰的咬字基本可以听懂;而歌曲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每一幕,引领着观众同喜同悲。其间,演员的演技与唱功,出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着实为极美好的回忆。

全剧结束时,演职人员在舞台上三度鞠躬谢幕,掌声山呼海啸、经久不息。那一刻,我也化身为众多法国观众之一员,为此美妙的艺术形式喝彩。

 

 

 

第五话基建

八日内,游览巴黎的景观,占据了我的大部行程。相比于大众的景点,我更偏爱那些行走间偶遇的景观与建筑,从中感受独属于巴黎的气息与风格。

然而其间,巴黎恰逢十年最冷寒冬和三年最大大雪(及大雨)。积雪封路,有关人员却不能及时处理,再加上排水系统的固有问题,致使路面或坚冰易滑,或泥泞难行。非独常规的街区如此,纵是在TourEiffel景区,融雪也与路面的泥泞、游客的抱怨声混在一起。由此观之,巴黎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损害了这种旅行体验。与北京的同期情况相比较,巴黎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确有待提高。

第六话 结语

此次赴法游学给我的收获,或许就是个人在面临文化差异、误解与对抗时的态度。这种情形并非偶然——在巴黎的每一段时期,总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文化碰撞。如何处理好这种文化关系,达成某种一致,或许并非集体层面的主要关注点,但是对于个人,却着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并非将两种文化作为集体对立起来,而是分离成众多细致的小文化元素,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此,“求同存异”才成为可能。于是,我对法国小伙伴的烟酒聚会文化始终敬而远之,从未有意掩饰。依我所见,对其文化元素的喜爱,固然表达了亲和力,而不喜爱的合理表达,亦有助于文化的自行筛选与更新。

八日之内,我于巴黎这座古城,有着些许失望,亦有新的希望。故于执笔之末,附上我对这座古城的美好祝愿。对于四月即将来访的法国同学们,我愿你们也终可以在北京获得自己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