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中文
媒体上的中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法风采 > 媒体上的中法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办学探索纪实

发布者:发布日期:2013-10-16 来源: 返回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办学探索纪实 背景:截至目前,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930个,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10年来,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3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了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优秀的师资,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数约55万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已超过150万人;有的毕业生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前,记者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了解他们的办学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打开一扇教育国际化大门】

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美丽的塞纳河……浪漫旖旎的法国风光从车窗前一闪而过。 “你第一次来法国?你的法语真棒。”在去巴黎的火车上,邻座的法国乘客与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08级学生张奕卉聊天,当她得知小张是从北航来到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学习工程师课程时,这位乘客脸上露出赞叹的神情。

“法国工程师教育作为其高等教育的代表,受到法国及全世界的认可。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2011年9月,通过层层选拔,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大三学生张奕卉前往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进行工程师阶段第一、二年的学习。初到法国,张奕卉说,一切都觉得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法国地铁、商店等场景竟一模一样地出现在眼前,陌生的是全新的学习环境。“得益于学院前三年的预科课程培养,我们不仅能跟法国人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学习听课也没有太大问题,老师同学对我们熟练的法语程度感到惊讶;预科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的数理知识基础,以及国内法语授课的教学环境,使我们比其他项目的中国交换生,更加容易并且更快地适应法国当地的工程师课程。” 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在中法两国政府的见证下签署了合作办学的协议。2005年9月,第一届学生走进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为什么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也正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而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熊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两所学校合作办学的初衷。 熊璋说,一说中外合作办学,大家都会认为是“拿来主义”,实际上,这只是最简单的教育国际化,“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融合国内的教育模式,并逐渐本土化,最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认可的优质教育,这才是最终目的。我们除了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为主,还融合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工程师培养模式,并结合北航的高等工程教育优势,打造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中西合璧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最终形成成熟全面的多元培养模式。”

【毕业时,手握十多个工作机会】

进入中法工程师学院,要经过三道关。“第一道,一定要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学子。”据熊璋介绍,虽然学院才成立短短8年,但进入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是各省市最优秀的高考生,他们的高考分数高于北航平均录取分很多。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完全学制为6-6.5年,分为预科教育阶段和工程师教育阶段。在第四学年初对应届学生进行严格、全面的评估,合格者可以继续进入工程师教育阶段。“第二是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法工程师学院采用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学生受到具有两国文化教育特色的工程师教育。“第三,就是优质就业。这三个环节控制住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达到了。”熊璋说。 蒋庆祥是中法工程师学院2012届的毕业生,目前在中航国际民机部工作。“我来自湖南一个很偏远的农村,来的时候普通话都说不好,现在能用中、英、法三国语言交流,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受益者,我的收获很大,知识技能增加了,视野开阔了,自信心增强了。我就是最好的案例。”坐在记者面前,蒋庆祥侃侃而谈,完全想象不到7年前他刚来北京时青涩的模样。

小蒋告诉记者,当时就是冲着“享受中法两国教育文化”报考学院的,但一到学院,明显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因为一上来就是“大剂量”的法语学习,“前两年每天要学4-5个小时法语,老师要求两人一组自编对话并课上表演,要求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要开口说法语,这对讲普通话都难的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挑战。”除了语言关,更重要的是教育模式的颠覆。“以前都是老师先告诉我们一个定理,然后教我们如何证明,而现在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法国人喜欢抽象的思维和系统化的描述,中国人更喜欢实用的理论和直观的方法。这意味着初上法国人的课程会觉得很难,但这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系统思维。”小蒋说。

跟小张一样,小蒋有半年到法国学习的机会,“最大的不同是实习时间增加了。”在后三年中,小蒋先后去过雷诺、赛峰等法国知名企业,“我的实习时间加起来有12个月,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我很快了解了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所以工作后上手很快。”小蒋说,2012年找工作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七八个offer,其他同学也是如此,他还不是最厉害的,同学中有10个以上offer的比比皆是。

对于学长的感受,张奕卉深有感触,她回忆说:“在法国学习的两年,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在工程师教育中,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及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重视。”张奕卉说,中央理工大学很多课程的老师,都是从国际或法国知名企业请来的工程师或管理者,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给学生传授的是正在用于企业管理、科技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实习机会。不仅如此,每一年学校都要求三至五个学生组成小组,参与企业或高校提供的项目。“我们在项目中与企业客户就实际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运用已学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另外,学校还给我们安排了许多企业参观活动,以及与校友座谈的机会,我们可以面对面与已经在国内外大公司工作、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层校友交谈;对于我们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关于规划、发展等问题,他们会很乐意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意见。这一点已经在国内的学习过程中有所体现。”

【打造中国本土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就给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模式的培育土壤。”学院副院长于黎明向记者介绍,学生在第一年接受法语强化教育,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法语讲授的比例不少于50%,来自法国的大学教授、企业的工程师、专家、科研单位的研究员以及可用法语、英语授课的中国教师、学者为学生授课。7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多种赴法交流机会,包括长短期的公派学习,文化、体育、文艺、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交流以及进行工业实习等。在工程师教育阶段结束时,取得所要求全部学分并通过学位答辩的学生可获得北航硕士学位及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认定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

“有人说,把国外的教师、教育环境搬到国内,这本身就只是噱头,是为赚钱的。但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不高收费,完全按照北航其他学院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一切为了有最好的生源和最好的培养成果,那就是优秀的毕业生。”熊璋说。 目前,我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工科院校每年还要输送30多万毕业生,然而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却只有美国的14.3%,日本的25%。据熊璋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我国尚未构建完整成熟的工程师教育体系;二是高校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三是我国工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含金量”不高;四是中国工程师教育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确立。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主要引进法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但又不局限于此。通过师资本土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发展模式多元化,我们希望打造中国本土的‘国际化工程师培养’的品牌学院。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的经验向国内其他兄弟院校传递、辐射,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熊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