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的不是直接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而是将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大城市里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紧密相连。”在过去的20天里,来自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5名大学生来到了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在这里走访了25个当地初中生的家庭,为其中的18个孩子找到了来自北京的大学生笔友,以开展书信交流。之后,大学生们帮助其中的2个孩子圆梦北京,让他们在北京志愿家庭的陪同下进行了为期6天的参观游览。 探访——初抵沁县 走进家庭 7月21日,公益小组的5名大学生在抵达沁县后立即开始了走访工作。 汽车行驶在崎岖的小路上,远处一条小河旁,一个有点儿害羞的小姑娘在向他们挥手,那就是巧巧同学。这条小河是她家与外部世界的“天堑”,每次出门都要挽起裤腿来淌过小河。爱语文,爱英语,爱读小说的巧巧梦想着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传道授业,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当孩子们的“大朋友”。巧巧的嘴角一直挂着微笑,聊天结束后,她来到院门口栓着的皮筋前,邀请大哥哥们和她一起跳皮筋。 绵绵细雨中,大学生们来到了位于县城东部的一座两层的简易楼下,郭同学一家在这里等着他们。郭同学与父母、弟弟租住在这间小屋里——一间客厅,一间卧室,有些拥挤。大学生们送给了她一本《站着上北大》,鼓励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拿到这本书后,郭同学非常开心,因为她和弟弟都很爱看书,但平常也很少买书,所以对新书尤为珍视。她二年级的弟弟趁我们聊天时偷偷拿过书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虽然郭同学没有去过北京,但是从书籍中她对北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她最想去十三陵,因为她在历史课上曾经学过秦朝的兵马俑,她觉得北京的十三陵也一定趣味盎然。她的梦想别出心裁——做一个服装设计师,设计出引领潮流的时装。在大学生们的眼里,这个梦想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可能并不容易实现,但是至少她拥有一个纯真的梦想,这个梦值得她去追逐。 每天走访完家庭后,大学生们就立刻投入到了资料的整理工作之中:统计心理问卷结果,重听录音来记录访谈要点,集中讨论孩子的情况,联系孩子和志愿者……大学生们共为25个孩子中的18个联系到了志愿者,“希望桥梁”正缓缓地构筑起来。 倾听——采访家长和教师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性地开展这次活动,帮助孩子们找到合适的笔友,大学生们决定采访孩子们的家长和当地3所中学的教师,了解当地家庭的困难,倾听他们对当地教育发展的意见。 在辉辉的家中,辉辉的妈妈声泪俱下地讲述了家里不幸的遭遇。家庭的变故让辉辉和他的妈妈只能居住在一间仅能放下两张床的小屋和一间长年漏雨的储藏室里。然而家庭的变故不曾抹灭辉辉天真与活泼的性格,趁着4位大学生与妈妈聊天,辉辉拿出一副已经断了线却擦得一尘不染的羽毛球拍,让另一位大学生陪他打去院外的小巷里打羽毛球。辉辉和他的妈妈的坚强乐观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沁县中学初中部,大学生们采访了这里的副校长霍老师。“操场现在都还没有硬化,根本没有办法上体育课。学校没有电脑室,没有实验室,没有投影仪,现在还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这就是这所全县唯一的一所重点初中的真实写照。谈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霍老师眉头紧锁。由于学校从未招来过专业的心理教师,再加上学生越来越不爱和老师进行直接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记录——两个孩子 两段人生 经过了仔细的斟酌与筛选,大学生们选择了2个孩子参观游览北京,他们是城科和楠楠。 城科住在离县城6公里的乡村里,善良稳重,是班里的班长。每天早上5点半,迎着朝阳在乡间的小路上晨跑是他的必修课。回到家中,他把一个小板凳搬到庭院里,一丝不苟地读单词。平时,他最喜欢做两件事情——看书和下象棋。他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并说自己通过看书改掉了很多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于未来,他有自己明确的规划,他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或者励志大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楠楠有着一个特别的爱好——横笛。清晨沁县的西湖边,笛声、歌声,还有清晨湖边的鸟叫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和谐的田园协奏曲——这就是楠楠在和一位老爷爷学习横笛的场景。练完横笛回到家时,饭菜已做好,是简单的一碗菜和刚刚热过的馒头。饭菜虽然简单,但一家人在一起,即使每天都是如此平淡,这平淡中却也透着感动。学习之余,她还喜欢打开电脑,听听歌。电脑不能联网,每次只是那几首歌,她总会看着屏幕上的歌词,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在得知自己即将踏上北京之旅时,这两个从未坐过火车的孩子都显得格外的兴奋,不过第一次离家远行也让两个孩子的父母们感到些许的担忧。大学生们向孩子的父母们阐述了北京之行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使得他们终于放下了心。7月30日的凌晨,孩子们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圆梦——两个孩子 一个梦想 北京西站,志愿者迎来了这两个孩子,北京之旅正式开始。 大水法遗址前,孩子们认真地阅读每一处遗址的介绍;未名湖畔,志愿向导为孩子们讲解着燕园的一段段往事;天安门广场上,孩子们久久伫立,观看降旗;白塔下,大学生们孩子们泛舟湖上,尽收美景;长城之巅,孩子们在一座座箭楼间感受着历史的雄厚;昆明湖畔,孩子们在十七孔桥上,在万寿山的背景下合影留念;新东方的教室中,孩子们和北京同龄的孩子们共上一节英语课,体验着不同的教育模式;电影院中,孩子们第一次观看3D电影,被先进的电影放映技术所吸引。圆梦北京,两个孩子共同的梦想得以实现。 在家中,志愿家庭给了两个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一开始,孩子们不太爱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但经过志愿家庭耐心地开导,很快孩子们就和大哥哥大姐姐成了好朋友,孩子们的心情也从一开始的“有点儿想家”转变成最后的“不着急回去”了。 这次北京之旅让孩子们从贫困落后的乡镇走了出来,对城市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增强了对北京名校的向往,圆了他们的北京之梦。 而对更多的孩子而言,他们将与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志愿者保持长期的书信联系,在交流中解决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在通信中了解家乡之外的世界。“希望桥梁”公益小组一直是本着“建立贫困地区对认知世界充满渴望的孩子与大城市里对公益事业怀揣热忱的大学生之间的桥梁”这一理念开展公益活动的,而使“希望桥梁”得以长期的维系是这5位大学生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