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校友能力建设论坛在学院二号楼308、309、310教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强化在校学生的能力建设意识,推动其在校期间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来自五个不同年级五个不同领域的五位校友白璐、王蛟洋、黄行蓉、付敬轩、蔡文龙、蒋涵,以及法方飞行教授Sanaa Legendre、Véronique Le Courtois、Erwan Delorme、Jean-Marc Louward共同出席。论坛由Véronique Le Courtois教授主持,由校友分享与分组互动两大环节组成。
在校友分享环节,五位校友结合各自职业发展路径,分享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与职业建议。
2015级校友蒋涵目前就职于中国融通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她结合自身参与科研项目实施的经历,深入剖析了算法工程化应用的复杂性,并指出成功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依赖技术能力,更需注重沟通与协作。她鼓励在校同学积极发掘自身职场潜力,转变思维方式,勤于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汇报表达与快速学习的能力。蒋涵表示,在中法学习期间,多学科背景拓展了她的视野,培养了其项目管理与系统思维能力,而繁重的学业压力则锻炼了她的快速学习、时间管理与抗压能力。

2012级校友蔡文龙现任北航集成电路学院讲师。他从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切入,探讨了开展高质量科研的三个关键环节:充分的前期调研、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及系统的总结与成文。他建议同学们培养“热爱与坚持”“高效与自主思考”“沟通与交流”“重点提炼”等能力,从而选择具有时效性、意义与挑战性的课题,取得优质科研成果。

2007级校友付敬轩分享了他的就业与创业经历。他曾担任某卫星软件空间公司合伙人,现任某矿业公司商业拓展总监兼科特迪瓦国家经理。他认为,保持好奇心、勇于适应变化、突破自我限制并持续学习,是职业成长中最为重要的品质。

2006级校友王蛟洋曾担任某食品制造公司管理培训生,参与管理、制造与供应链相关工作,现就职于开心麻花公司。她特别感谢在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法语学习经历,为她赢得了心仪的职业机会。王蛟洋介绍了“5why根本原因分析法”以及高效沟通的策略,并建议同学们积极投身实习与项目,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培养兴趣,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006级校友黄行蓉结合自身学习与工作经历,分享了她在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的多重角色。她指出,未来职业发展往往具有复合性特征,建议同学们合理规划时间,注重团队协作,不要给未来设限,提升多任务协调与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2005级校友白璐现就职于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她强调,职业发展需提前规划,关键技能的积累至关重要,应实现校园学习与职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她将职业成长划分为“起步期”“成长期”与“突破期”三个阶段,建议同学们主动承担跨领域任务,持续拓展能力边界,既要夯实“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系统思维与模型化能力”等技术硬实力,也要强化“沟通表达”“协作领导”“学习反思”等通用软实力,在校期间即从知识、能力、行动与思维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规划。

分组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围绕校友们在工程师培养阶段所展现的各项能力及其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与交流。




本次论坛不仅为在校学子搭建了与优秀校友深入交流的桥梁,更在思维碰撞中点燃了职业规划与自我提升的火花。通过真实经历的分享与互动研讨,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了投身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的信心与动力。此次活动是中法工程师学院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校友纽带的重要举措,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国际视野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与校友联动,助力更多学子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