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
简淑雯(Adeline),14级本科、21届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时期在法国高电做交换。曾就职于北京普华永道,现于新能源行业从事电力相关工作,并积极参与校园招聘工作。

采访者:
陈思雯——北航中法记者团大二学生
Q1 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是抱着怎样的目标和愿望选择大学的?北航以及中法在哪些方面特别打动您?
最吸引我的是中外合作的特点,不仅可以接触不同文化、学习第二外语,还有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Q2 那您对法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和法国老师相处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第一印象就是浪漫和艺术之都。我们当时有一位外教是华裔广东人,不太会说普通话,但粤语很溜。我也是广东人,刚开始大家法语都还不太好,他就偶尔用粤语和我沟通,我再翻译给大家听。他特别有趣,还组织了烹饪课,教我们做可丽饼和蜗牛,大家都特别喜欢。
Q3 听说您利用假期参加了不少国际志愿活动,是怎么了解到这些信息并申请上的?
大多是通过朋友了解到的。我记得当时北航有个组织叫AIESEC,是国际大学生组织,会组织一些跨国志愿活动。我朋友圈里一个老乡参与了,还发了动态,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报名了。我去的是突尼斯,虽然正值斋月加上刚发生恐袭,活动内容有限,但也顺便旅游了一些地方。
Q4 您提到“希望桥梁”实践项目,可以介绍一下都做了哪些事吗?
我们在一个工厂的礼堂里办夏令营,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上两周课。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音乐舞蹈、体育、书法和英语等。我们组织了一群有特长的同学来授课,反响特别好。有些孩子甚至没报名也跑来上课,家长说这是他们头一次看到孩子早早收拾好书包主动上课。后来我们还去了泉州的另一个工厂,项目也获得了校内外的一些奖项和资助。
Q5 您在法国的游学和留学经历如何?
大二寒假去里昂游学,住在法国学生家里,体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跟寄宿家庭去了南法旅游。研究生阶段在法国交流学习期间,也去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地旅行。印象最深的是自驾去北欧看极光,整个过程很难忘。
Q6 您怎么看待留在法国工作和回国工作的区别?
国内国外各有好处。法国节奏慢一些,假期多也更人性化,但前提是你要努力融入本地社会,比如语言和文化习惯。如果交流有障碍,时间长了会感到孤独。这个真的因人而异。
Q7 您觉得法语在求职过程中有没有带来优势?
看你选择的工作类型。我现在的工作用不到法语,但如果是做海外市场或者外贸,那法语就是很加分的技能。尤其是小语种加理工科,这样的背景在某些岗位上很吃香。
Q8 您认为中法的课程里,哪门对学生发展最重要?
要看你想走哪条路。有些同学最后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关系不大。但我建议大家可以早点开始职业规划。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职场经验分享,可以提前了解不同岗位的要求、工作内容和适合的性格类型。校招是一个了解自我、积累经历的好机会。
Q9 您对参加面试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建议?
最重要是真诚,不要过于紧张,要善于主动表达。可以讲一些简历上看不到的内容,比如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为什么选择这个岗位等。面试官更看重你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不一定追求完美的答案,而是想看到你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没有太多经验没关系,关键是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学习能力。
Q10 结合您的工作经验,您觉得大学生最应该把时间花在哪些方面?
一是早点做职业规划,多尝试实习,这对未来找工作非常有帮助;二是珍惜学生时期多出去看世界。比如我们曾经自驾去北欧看极光,导航错了陷进雪里,是当地居民帮我们把车开出来。这些经历在工作后很难再有。
Q11 如果现在能对18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顺其自然,但也要有计划。没有目标容易迷茫。建议大家多做信息收集,比如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岗位和公司,多看别人怎么走的路,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