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熊居里,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008级本科,曾工作于泰雷兹轨道交通部,创维海外二部,和金仕达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金融终端产品部副总监,设计并实现了多套量化金融产品,后来担任首席AI专家,负责整个AI框架设计和思考。现在在独立创业,研发基于软硬结合的AI化产品,构思目前这个时代应该出现的人工智能。
采访记者:
刘雨馨——北航中法记者团2021级
第一章:择中法之门,启初识之章
Q1 您当初是什么原因选择报考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呢?
我选择报考中法,主要被其“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工程师”这一理念吸引。
我高中一直在参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但是学到后面我发现,我对于纯粹的数学科研没有浓厚兴趣,所以思索再三,决定选择应用数学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因为从专业属性来讲,我擅长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跳跃思维,从数学切入深挖的能力比较强。
当时招生老师进行宣讲时,向我推荐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但我对于本科的认知很清晰,是为了学习基础科学,而不是直接学习工程类学科,所以最终我选择中法,继续学习基础科学,再在硕士阶段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应用领域。这很符合我对于我大学的整体规划。
Q2 学院的预科培养阶段主要是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这很扎实基础,也很锻炼我们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但我们在大一期间主要是在学习法语,之后也一直在用法语进行交流和学习,那么您认为法语在这其中有什么作用?您在这段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法语最直接的就是让我明白了,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学会的,还是有所短板的: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我都不擅长。用法语学习数理课程时所遇到的难题,已经不算是小问题了。因为学院的课程体系本身也跟传统教育体系有很大不同,甚至在图书馆都很难找到完全一致的中文教材作为参考,只能硬啃全法文的教案,这个也是各位学弟学妹们的必经之路呀。这个过程其实当年是真的有点痛苦的,但是这种没有办法直接从书本中获得答案捷径的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
这段学习经历,就像心理学中的多巴胺与内啡肽原理。多巴胺属于直接刺激,简单来说,吃甜食就可以让人分泌多巴胺感到愉悦,再比如平时如果喜欢刷抖音,产生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错觉,就是由于多巴胺的刺激。而内啡肽就是传说中的“没苦硬吃”,比如我们长跑到极点时会非常累,但是再跑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身体又恢复了活力,这就是内啡肽的刺激,它是一种激发潜能的刺激方式。在中法的这段学习就非常锻炼人在痛苦阶段坚持下去的勇气,我后面在工作中,正因为提前体验了这种容易激发潜能的模式,所以比很多人都更有耐心,可以坚持把一件事或者同时把几件事一起做好。
第二章:以基础为钥,启实践之门
Q3 听您提到,当初进入中法是为了先学习基础学科,再进入应用领域,那您认为中法的培养体系是否帮助到您进入之后的应用领域呢?
中法的培养体系,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不只是学会法语,而是我这10年,始终在践行跨领域能力的发展计划。
我研究生学的3D结构光,也就是图像处理,信息理论这些,但是真正工作之后,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直接使用到这些知识。但是香农的信息熵理论等这些知识点,从来都不是只在这一个特定领域有作用的,当初给它做一个学科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让人看清方向。
举个典型例子,我之前是做量化交易,而量化交易在很多时候不是用经济学原理才能获得收益,反而是利用了很多流体力学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比如层流,湍流这些理论等等,其实都为后续建立可靠的量化模型提供了参考。这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这让我领悟到:知识永远不会无用,可能只是没有正确的时机和方法去使用它。有时不如让子弹飞一会,你通过多学科交叉所学到的知识,会对你理解不同事物有长远影响。
Q4 研究生阶段学院的课程相对较多,而您又选择了其他学院的导师,自然也会有一定的科研压力,那么您当时是如何平衡学院上课及科研的呢?
我属于没怎么平衡好的那一批,尤其是科研上,其实有时候回想会觉得当时没用心。这个属于确实很难平衡的点。不过一切都指向对后续发展的规划了。我的经验可能更偏向个人选择而非普适建议,在研一科研生涯中,我发现我对于自己在实验室干一辈子这件事不太感兴趣,所以就回归学院,继续学习基础学科的课程,而不是拼命的去卷科研。不然两周一次的课业和考试压力,叠加科研的成果要求,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确实也是难以承受的。
在选好自己适合的路线之后,坚定的执行就好,不要去摇摆就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当时抉择科研和课堂的心路历程吧。如果喜欢科研,并以之为明确目标,不妨在冲突时优先投入;若更看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或者只希望轻松顺利毕业,课堂学习仍是稳妥选择。对于导师有些时候提出的需求,只能开诚布公地说明白无能为力,其实导师们没这么较真,但是需要有所取舍时,一定要说清楚。当然,没什么冲突的情况下,就可以都去尝试。
第三章:以毕业为帆,扬工作之航
Q5 您毕业之后的工作历程是什么样的呢?经历了几段工作,分别都做了些什么?这些和您当时研究生时期的工作规划一致吗?
我工作的几段经历尽管行业跨度大,但我始终坚持技术主导的原则。我毕业前的实习是在泰雷兹集团(Thales),研究轨道交通。我上手比较快,很快就掌握了大部分技术知识,开始尝试跨领域学习电控等知识,但是感受到这里能学到的技术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有限,要想长期在这里干就马上要考虑转管理岗。因此在签三方协议前,我选择去了创维,深入了解嵌入式等方向。在这里能积累项目经验,但同样的,从发展角度看很难再有更高提升。因此,在创维工作两年后,我再次切换到了一个新赛道--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和嵌入式都是以 c++为主的技术路线,不过内在应用大有不同,这次跳槽也是想看看同一语言在不同领域中的用法会有多少不同。基于这一想法,供我选择的方向有游戏、金融等,最后我慎重地选择了金融,也是因为我自己对于金融行业所谓的高价值领域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很感兴趣。对一个事物越感兴趣,你能够收获的东西也就越多,做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这让我很快就从门外汉进入到较深层的领域,开始进行量化、算法交易、甚至是舆情分析等等前沿的金融科技研发,同时也在很快的时间里掌握了分布式服务端技术的整体架构。这让我能够快速地从兴趣出发,实践我想要学习的各种知识,并且实现。
此时,我们在中法学习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才真正凸显出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只需要一周就可以学习入门一个新的领域,然后不断地用其他知识来通识性理解该领域的深层内涵。比如学习新的语言Python的时候,我很快就掌握了其核心原理,并领悟了为什么在很多时候,算法实现会更愿意选择python而不是C++。回过头来看,这也是一种长线上的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吧。接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其实我可以选择直接创业、或者是继续卷技术能力,也可以去看看能不能通过管理来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打交道。
Q6 您是蜂巢灵创工作室的创始人/合伙人,我了解到其实创业的过程都是比较困难的。请问学院的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及选择有哪些启示或是影响呢?
学院的经历其实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能够完全不被过往的成绩所束缚去做自己喜欢的行业和事情。在旁人眼中,尤其是我身边的长辈、曾经的领导等等,他们都很不可思议我现在所切换的赛道,从外部看是完全跟以往的任何经验经历都没有关联性。创业是很艰的难,这个我也一直在强调。因为随机和未知,很容易让人心生恐惧。但是我自己作为主理人,早就对未知和随机很习惯了。尤其是我并不是第一次有创业的动作和动机。早在2018年,我就曾经启动过一次,只不过很快发现时机不成熟而刹车了。所以本次创业启动也是因为整体的时机和我自己的能力都成熟了,是谋定而后动的结果。可以认为我2018年之后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后续创业所需技能进行的补充,也一直瞄准着我现在走的AI方向进行技术积累。
第四章:以回首为舟,启新程之航
Q7 感觉您是很爱探索和冒险的,您之前在北航会有什么爱好来调节生活及工作压力吗?
大学期间的话,我其实有点宅的,主要消遣就是玩游戏。不过我有点不太一样的是,我大学玩游戏喜欢做指挥、团长。跟当时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很大不同,同级的同学看到我可能会很惊奇我怎么会是个这么外向的性格。而且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冒险,我做创业规划里,需要冒险的事情并不多,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创业就意味着冒险,但是其实,如果你真的有很强的自信心,且确实能力能够覆盖方方面面的话,那也就谈不上冒险了。
Q8 结合您的创业经历,对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我属于谋定后动型创业,所以肯定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大家酌情参考:
1. 创业要选对人,包括你的合伙人,你的合作方,你的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不要被盲目冲动的热情冲昏头脑,你看重的合伙人,可能跟你并不是完全一致,导致很容易在中途没有激情和状态了;你的合作方不能太短视,比如跟你签署的对赌或者其他的排他性协议,导致完全无法进行中远期的规划;你的客户需要是能够为你付费的,且符合你的设计盈利要求,不然这个时代,是没办法0成本创业的。你的竞争对手是需要能够匹敌的,过强的对手,不论是财力还是能力,你都很难撼动,那创业本身也就是死局。
2. 好的创意是起点,但是后续源源不断围绕其进行的设计更为重要,所以你需要有旺盛的探索欲和能够持续释放的激情。我没有一上来就创业的原因,也是因为刚开始明显感觉很容易陷入空想,因为知识面太窄了,不足以支撑我设计全部的内容。所以,不一定有创业想法了就一定要去创业,完全可以去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和探索。
3. 时机很重要。错误的时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且很容易被大量的负面反馈影响。正确的时机,叠加正确的自我能力强度,其水到渠成的可能性更大。如同炒股,你在所有股票都在上涨时炒股,就会觉得什么分析都是对的。但是在下跌时,感觉所有的决策都存在漏洞。
4. 需要设计匹配自己资源的商业模式,不然,大部分人都是很容易被资本清洗出局的。这个是我这么多年在金融界的一个最直接体验,因为商业运作需要大量的经验,所以我们很容易忽略,但是这却是最容易让人无法接受的一种失败结局。
5. 给大家一点我对未来的展望,可能没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和联系会越来越远,所以创业方向可以是两种,强化联结,或者强化个体。
这里也简单给我工作室打个广告 【我们工作室致力于重新设计与打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同时努力让ai增强每一个个体,而不是如同现在的ai一样去替代。未来还是人类时代,也必将是。欢迎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一起加入,一起探索。】我现在在跟梁霖一起探索怎么通过联结资源来实现共赢,这也是我很乐意给大家一起分享的东西。
Q9 回望大学的经历,站在如今的角度上,您是否会有一些遗憾?
确实有很多现在看来可以干的更好的,但能成为今天的我,本身这些经历就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挫折还是成就。不用过于缅怀过去,也不必自责。如果真的有什么遗憾,那就直面它,改变它,让它成为今天你的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