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中文
中法人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法风采 > 中法人风采 > 正文

灼华时光 | 建院20周年系列访谈活动之郭美琦

郭美琦 (Isabelle),中法工程师学院11级学生,中法工程师学院第一位金质奖章(沈元奖章)获得者,并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获得优秀学生等荣誉。


简介

采访对象:

郭美琦 Isabelle),中法工程师学院11级学生,中法工程师学院第一位金质奖章(沈元奖章)获得者,并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获得优秀学生等荣誉。18年毕业后赴美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23年毕业后到Google Deepmindresearch scientist,从事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方向的研究。

采访记者:

中法记者团学生:张皓茹

Q1 您是11届的学生,当年是如何考虑并最终选择北航和中法工程师学院的?

当时北航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我的高中宣传,中法这个项目就非常吸引我。因为首先它的教育理念非常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主要针对通用工程师、通用高等工程师教育提供预科阶段教育。前三年的培养计划覆盖了理科和一些管理类或者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我这样对未来方向尚未明确的学生而言,这是理想的探索平台。

我在小学到高中的求学过程中,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要从事哪个行业,但也不愿完全按部就班听从大人们“哪个专业热门就选哪个”的建议。中法项目允许我们在前三年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第四年再根据兴趣和认知选择专业方向,给予了我充分的成长空间。

此外,我从小喜爱法国文学,喜欢读大仲马、小仲马、雨果等作家的作品,对法国文化和历史有天然的兴趣。中法项目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窗口,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从进入中法到留法深造,这条路径逐步将我的人生推向了国际化。

Q2 您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在学习方法上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我一直秉持“从兴趣出发”的理念。进入大学后,我没有立即设定明确的学业目标,反而更想利用大学时间去探索自我。我积极参加社团、学生会、志愿服务活动,在萨日娜老师的介绍下,参与了许多使馆组织的交流项目。

学习方面,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追求第一,主要是得益于中法的保研政策让我有更多余地去尝试。但我对课程的兴趣极大,比如大一时的法语物理、法语数学课程,不仅让我延续了理科的学习,还能借此深化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理解。我会积极和老师、同学练习法语,也看了很多法语电影。

印象中,第一年成绩还不错,后来甚至考了年级第一,这让我开始更有意识地保持状态。我的秘诀其实就是“高效跟课”:上课时全程紧跟老师节奏,尤其是法国老师常采用板书推导式教学,每讲一步我就理解一步,有问题就立即课后请教,基本每节课都能消化吸收。

我的生活状态比较规律,基本三点一线: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图书馆九点半闭馆,我通常写作业到九点,之后再处理自己的兴趣时间,比如电影、社交、学生活动等,整体安排紧凑又充实。

Q3 是什么让您特别喜欢法语?有没有特别的学习经验?

对我来说,学习法语源自对法国文化的热爱。我喜欢哲学、艺术,也喜欢文学,这些都让我愿意花时间了解法国历史和文化。

语言学习中,有一个小技巧特别有用:不要害怕说错。但是我当时受到的最好的启发就是:因为它是外语,所以无论你说成什么样,别人都会原谅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特别喜欢跟法国人说法语,开始大胆开口练习。起初说得并不好,但越说越自信,进步也越来越快。大家要摆脱学霸包袱,尤其跟外国人沟通的时候,他们都会很包容,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外语者,说成这样都已经非常优秀了,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会成长得非常快,尤其在语言方面。

我还喜欢观察和比较语言之间的异同,比如英语与法语的表达方式,经常和朋友们交流这些差异,乐趣十足。学习语言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又一次打开文化之窗的体验。

Q4 您在学院的时候有特别难忘的老师或者课程可以分享一下吗?

我觉得还挺多的,但是最难忘的还是萨日娜老师。萨老师不仅专业过硬、教学严谨,而且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萨老师像亲人一样给予我们照顾,带我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亦师亦友。

我也特别喜欢法国老师的授课方式。比如Monsieur Bordes教电磁学时,使用左手板书、逻辑推导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像一场“共同发现”的旅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每一步推导我都能同步跟进,感觉极富挑战性和参与感,相比PPT授课方式,我更喜欢这种互动式的课堂氛围,这让我觉得我在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机械性地接收知识。

Q5 在巴黎中央理工求学期间,您有哪些难忘的课程或项目经历?

巴黎中央理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周围都是顶尖的同学”。课程强度非常高,一学期要上六七门高难度课,早八到晚六几乎排满。学习过程非常密集,却极具成就感。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跨学科课程,例如“科学伦理”课,不仅教我们用逻辑质疑科学假设,还鼓励我们从社会影响角度思考科技发展。还有一门“咨询案例分析”课,帮我们理工背景的学生了解企业成长、管理思维等内容,这些课程对我后来的跨界转型帮助很大。

我特别喜欢一周“专注式”项目,比如设计一个粒子对撞器,从物理原理、结构组成到团队分工,一周内快速掌握陌生知识,完成报告并参观欧洲最大对撞中心。这种项目锻炼了我在陌生领域中迅速“破圈”的能力,也提升了团队协作和自信心。

Q6 中法工程师教育和您的后续职业发展之间,有哪些关联?

最大的收获是“灵活跨界能力”。中法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通用工程师,不强调某一领域的深耕,而是在多元知识的融合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一直认为成长不仅靠能力,更依赖自信。而自信往往来自“面对挑战并且做成了”。从巴黎中央理工到后来的工作,每当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我都敢于跳进去,从零开始快速推进。我曾接手一个完全陌生的项目,最终独立完成,这种跨界能力,正是中法教育模式赋予我的底气。

Q7 法国留学经历对您的认知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法国文化教会我“尊重每种价值”。国内教育更多以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而在法国,我看到有的同学学习很好,却选择去做志愿者、远行探索,而不是追求高薪职业。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这让我逐渐摆脱了“标准答案”式的人生焦虑。

法国教育还鼓励试错。当我面对职业转型,比如从航天到AI时,没有那么害怕“走错路”,因为我明白“绕路不是终点,探索才是”。这种从容与开放的心态,是我留法收获的重要精神财富。

Q8 如果当年不是去巴黎,而是里昂或南特,您还会选择出国吗?

会的,但我会更多考虑未来职业路径。如果目标是回国发展,那巴黎中央理工,相较于国内的高校,在国内的知名度不算很高,未必加分;但若打算留在欧洲,巴黎的认可度、校友网络和资源优势都非常强。

我建议学弟学妹明确自己的方向:如果希望深入科研或留欧发展,中法项目是绝佳跳板;如果计划回国就业,那也要兼顾本土认可度和实际经历的含金量。

Q9 在完成中法工程师这个体系之后,您去了美国深造,读的是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可以具体谈一下您是如何走上这条赴美读博这段转型经历的吗?您在选择博士专业的时候又考虑了什么?中法工程师学院在这个过程中给您提供了什么帮助呢?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我之前提到过的一个点——法国的教育让我学会了不害怕犯错。还记得我当年在北航选择的是五系的专业,但到了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也就是2015年,正值 AlphaGo 横空出世、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那一年。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也由此激发了我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我当时很好奇,AI 真的已经强大到这种程度了吗?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理,我自学了强化学习的一本经典教材,是塞缪尔写的关于 reinforce learning 的一些基础知识。我开始系统地了解机器学习,越学越着迷。

但与此同时,我也非常犹豫。因为那时候已经是研究生阶段了,如果这个时候从航空航天转向计算机,尤其是 AI 方向,会不会太晚了?毕竟别人可能从本科一入学就开始系统学习了,那我岂不是永远都赶不上?那段时间我挣扎了很久,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转专业。我觉得法国的留学经历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并且尽快做出成果;另一方面,我也不再那么害怕失败。哪怕最后没有成功,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全新的领域。

于是,我在巴黎选修的课程几乎都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有关。但国内的导师因时间太晚,不同意我更换研究方向,所以我仍需完成航空航天领域的毕业设计。那段时间确实非常辛苦,几乎有种人格分裂的感觉。

幸运的是,我很快开始做 AI 相关的项目,进展不错,也在法国找到了一份实习,得到了上司的高度评价。回国后,我在北京做毕业设计的那一年,进入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百度实验室,从事前沿的 AI 项目,进一步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的信心。尽管与那些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同学相比,我的起点略晚,经验也相对有限,但我始终觉得,如果想在这个领域真正扎下根,读一个计算机方向的博士是必要的。

于是我申请了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研究方向选择了当时非常热门的自然语言处理(NLP)——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些大语言模型。我没有太多科研发表,也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因此申请的学校并不顶尖,但我一点也不后悔。虽然在读博期间也会羡慕其他同学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无论是导师、同伴还是计算资源,但整体而言,我扎扎实实在这个领域积累了经验和能力。毕业后,我顺利进入大模型发展的浪潮之中,如今也在从事非常前沿的工作。

回过头来看,我非常感谢当时那个有勇气去尝试、去转型的自己。而中法工程师学院带给我的最大财富,正是这种面对未知领域时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信念与能力。

Q10 对于正在探索未来方向的在校生,您有什么建议?

最核心的是:多接触、多了解、多提问。

别只埋头“主线任务”,也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去阅读、交流、尝试那些与目标看似不直接相关的东西,很多灵感和启发都来自“主线之外”。

多听听“过来人”的分享,多看一些演讲、博客、书籍。你可能只花一两个小时,却能收获未来十年可能受用的经验。不要害怕请教别人,真诚和主动是最强大的求知利器。

Q11 如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中法工程师学院,您会怎么说?

“一个大胆而创新的地方。”

Q12 对于学弟学妹们有哪些寄语呢?

保持灵活和好奇,勇敢尝试,去做那些值得让世界记住的事。

最重要的是,热爱生活。带着生命力、持续不断地追求热爱之事,最终世界会奖励那些不懈坚持的人。坚持这件事听起来老套,却总能带来最真实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