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李文静(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06级本科,目前就职于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副教授,物理教学负责人,中外合作办学负责人,院长助理)

采访者:曹思圆(中法记者团大一学生)
Q1 您是06届的学生,当时的中法工程师学院才刚刚起步,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中法工程师学院呢?
我来自河北,当时北航在河北的认可度非常高,我高考排名在200名左右,冲击清北有一定难度。北航有中法和高工两个理科试验班,其中中法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特别吸引我,还能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相当于又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在当时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我认为这样的教育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环境,未来机会也会更多。

Q2 您是如何高效平衡各学科学习的?
我认为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各学科虽然内容不同,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重要的是培养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比如知识迁移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人的时间有限,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转化能力,在其中学到的思维方式才是比较重要的。与其追求面面俱到,不如聚焦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迁移到任何学科领域。
Q3 您是怎样平衡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的呢?
我的兴趣爱好不少,我认为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腾出时间做喜欢的事,首先要提升学习效率、避免拖延。大学期间我们参加过“道达尔越野挑战赛”,包括跑步、骑行和山地越野等项目,我很开心自己拿了第二名。此外,我也很喜欢长跑,它能锻炼耐力和毅力,同时让人更专注,学习时头脑也更清晰。我也常去图书馆,虽然看的多是侦探小说之类的“杂书”,但回头看,这些看似休闲的阅读实际上帮助我保持思维活跃、拓展知识广度。

Q4 您硕士阶段学的是飞行器设计,但博士却转向了物理化学,现在从事的也是物理教学。这样的跨学科选择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说到底,我觉得自己在硕士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积累。我们学院培养的是通用型工程师,硕士期间我在飞行器设计课题组的工作更偏材料方向,同时在学院中也接触了很多能源和材料方面的内容,但感觉自己缺乏专业深度。因此我希望通过博士深造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
Q5 那您对我们现在选择专业有什么建议?
目前大家所学的理科基础课,是未来专业学习的工具和基础,一定要打牢。中法的培养目标,是既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也要在硕士阶段形成工科专业能力。我建议大家尽早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把战线拉长,将研究生阶段的压力部分前移到本科阶段,做好整体规划,这样既能满足法方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也能满足北航的硕士要求。

Q6 您觉得我们具体有哪些途径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呢
其实机会很多。你们的大二、大三学长学姐中,很多已经加入了实验室,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了解各大方向的情况。也可以查阅官网上的实验室和导师信息,主动联系。我们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选导师的机会,也允许大家在四年中不断探索、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
Q7 您现在在中外合办学院任教,中法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有何影响?
也是机缘巧合让我发现了现在所在的北化学院。和我之前在研究院的工作相比,这里更贴近法语教育,也更符合我的专业背景。在中法的学习对我如今的教学帮助很大,尤其是预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和我现在的教学思路有很强的延续性。
Q8 您既是中法的学生,如今又是中法合作院校的老师,站在两个不同的身份上,您对在校同学以及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师资力量非常好,不论是中方老师还是外教,都非常有活力和热情,也很关心学生。他们的课堂氛围非常具有感染力对我今天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希望我的课堂,也能延续这种活力和互动。
至于学院的发展,我认为已经走在中法合作院校的前列,尤其是校友工作的推进、与企业的合作都做得非常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学习机会,也为大家去法国深造创造了很多条件。
Q9 您在学院中对有趣的事情印象深刻呢?
记得有一节法语课上,那个时候我们刚刚挑完法语名字,大家都把法语名字记在某个本子上,还没完全记下来。法语老师问一个同学他叫什么名字,结果他说:“我忘了,我把名字忘在宿舍了”。当时全班哄堂大笑。还有在流程控制的课上,我们有两个老师,一个总穿红色,一个总穿绿色,我们就偷偷给他们起了外号——“小红”和“小绿”。
Q10 最后您有没有什么话要送给学弟学妹们?
祝各位学弟学妹在广宽天地间,时刻铭记中法人的使命和责任,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