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中文
中法人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法风采 > 中法人风采 > 正文

灼华时光 | 建院20周年系列访谈活动之甘立

甘立,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011级本科生,2025年初完成意大利伽利略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工作。


简介

受访者:

甘立,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011级本科生,2025年初完成意大利伽利略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工作。

采访者:

费筱囡

主题:

甘立学长的成长与感悟


Q1 可以聊聊您和中法工程师学院的缘分吗?

我与中法的缘分始于高考时的“阴差阳错”。当年高考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中法工程师学院,分数差了一点点,原以为无缘,结果因地区扩招而被幸运录取。也正因此,我格外珍惜在中法学习的每一天。预科阶段的课程节奏紧凑,理工科与法语交替进行,虽然压力不小,却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Q2 刚进入中法时,您遇到过哪些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从高中“被安排好的节奏”过渡到大学“自我规划管理”的模式。预科阶段时我一度在时间管理上手忙脚乱,但逐渐适应了之后,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

另一个挑战是跨文化沟通,尤其是与法国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一开始非常不自信,但随着不断练习和主动表达,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我的沟通方式也变得更自如、更真诚。

Q3 在中法的几年里,您觉得自己成长最明显的方面是什么?

首先是独立性和抗压能力。中法的课程安排紧凑,需要自己规划时间、主动推进并解决问题,这种锻炼让我在面对压力时更加沉着从容。

另一个成长点是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与老师、同学交流,还是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都让我学会了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也更懂得倾听和理解他人,这对我后来的科研和生活帮助很大。

Q4 您在中法学习期间是否参与过竞赛或实验室项目?可否分享下您的收获?

本科时我参加了“北青Pad应用达人闯关大赛”,开发了一款元素周期表的交互应用。虽然当时觉得投入精力很多,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不务正业”,但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界面设计、内容表达等实用技能。后来加入唐宏哲老师的课题组,参与石墨烯导热材料的研究,也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并为之后的学术之路埋下了种子。

Q5 如果可以重来,您会增加哪类活动的参与?

我会更主动地接触人文社科类的内容,比如多读经典著作、参加讲座论坛,拓宽视野。另外,我会更早系统性学习编程,尤其是Python和Julia,它们在科研和工作中都极为实用。

Q6 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到统计物理,这一跨领域转变对您来说是否具有挑战性?

确实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工科与理科的思维方式差异很大,申请博士的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现在的导师,他的研究方向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通过大量自学以及与导师的不断交流,我逐渐适应了这种跨越,慢慢适应了新的研究领域。我的博士课题研究二维格点上的随机游走问题,后来还与拓扑弦论建立了联系,这种不断探索和意外关联所带来的乐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科研这条路的决心。

Q7 法语学习对您的职业或人生路径有什么影响?

法语对我而言不仅是一门外语,更是一扇通往多元文化的窗口。它让我能够直接阅读概率论等领域的一手学术资料,也让我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更加自信、更灵活。

如今,法语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偶尔看到某些法语表达仍会会心一笑。这种语言带来的文化共鸣,是我非常珍视的收获。

Q8 如果能对本科/研究生时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认真地过每一天。如果可以,就快乐地过每一天;如果不行,就假装快乐地过每一天。

Q9 您对中法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请珍惜在中法的每一刻,勇敢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无论是竞赛、实习还是科研,只要你感兴趣,就值得去尝试,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段经历会成为未来的“关键节点”,这些经历都会成为未来的财富。

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人生从来不只有一条路,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热爱、真正愿意投入的方向,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拾梦长廊,灼华时光。甘立学长的故事,是风雨兼程的辉煌,也是笑对风霜的坚韧。愿他的经历如灯塔,照亮后来者的追梦之路。